新闻背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拥有3亿用户的
微信业务,将有可能从免费变为收费。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
微信有收费可能”的言辞激起千层浪。收费是否合理?应该向谁收费?“
微信收费”之争的背后是复杂的利益纠葛与博弈。
“占道交费”
是否成立?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王亚峰:
微信“永远在线”,无论有没有通讯,每隔几秒钟就会发出一个信令,这使得
微信产生的信令、流量比例与信道的分配比例不符。如果信令太多导致控制信道阻塞,即使业务信道再通畅,电话也打不进去,数据也无法传输。
艾媒咨询CEO张毅:
微信“信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与电信运营商的技术架构不符。
微信的用户好比KTV的顾客,信令是KTV的服务员,本来50个包间10个服务员就够了,但来了一群顾客,每隔几分钟就叫服务员过去一趟,而且基本不消费。如果全是这种顾客,KTV的服务员肯定不够用。
中国计算机学会: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已经向客户收取了使用通信设施费用,如再收取费用(无论是对增值服务商还是终端客户),则涉嫌双重收费,于法于情于理均站不住脚。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总编辑窦含章:收费也并非不合理。目前OTT业务(OTT是OverTheTop的缩写,指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的企业)对运营商主营业务的替代效应十分明显,运营商在流量费之外再收取费用也无可厚非。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曾:传统运营商业务正在受到猛烈冲击,尤其是OTT企业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这些业务使得运营商原来的短信、语音甚至包括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了很大挑战。
腾讯
微信新闻发言人曾鸣:目前
微信业务还没有盈利模式。我们也不急于追求盈利,目前我们最关心的还是用户的社交体验和产品自身的通信体验。
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运营商和OTT公司不是水火关系,更期盼发展成为鱼水关系。一个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一个行业要可持续发展,违背经济规律做事都是难以长远的,不管你用任何的创新模式,基本的经济规律在创新当中仍然有效。
固守垄断
还是大胆创新?
光明日报:多年来,中国的通信运营商太过于依赖垄断,传统业务挣钱太容易,从而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运营商并没有好好地为用户创新服务和产品,扶持这些“新生儿”,结果被“
微信们”占了先机。
新华社:要治运营商不思创新只想收费的懒惰和霸气,最好的办法就是朝垄断动动刀。OTT收费表面看是传统运营商与网络服务商的“博弈”,但最终费用很可能转嫁到用户身上。面对几乎一致的反对声,正在成长中的微信一旦因收费而遭用户弃用,不知这些巨头还找谁收费去。
光明时评:作为消费者,自然是希望微信不收费。但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说,收费与否应该由市场价值规律决定,具体到微信收费与否上,腾讯是否决定收费有关部门不能强加权力,应该让市场来最终决定。
美国《侨报》:政府作为市场经济中的“有形之手”应当退出这场争论,因为市场经营者本身的博弈就可解决问题、催动进步。作为监管者,政府“伸手”的目的是,莫让垄断扼杀创新阻滞进步。
经济学家马光远:企图通过“收费”等方式进行扼杀,扼杀掉的不仅仅是微信,而是中国互联网的未来。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是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保护垄断还是捍卫竞争,呵护创新还是墨守成规。
人民日报:要由资金密集、高门槛的垄断行业,走向开放、竞争,从产业链的主导控制者转型为平民化的产业链参与者,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把“脊背发凉”的危机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其间的阻隔,何止千万重。“体制僵化、技术理念落后、包袱沉重、创新乏力”,工信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韦乐平对电信企业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大量网络信令资源被占用暴露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电信业与互联网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从分工合作角度看,运营商集中于低风险的流量数据业务,让互联网企业集中于高风险的增值数据业务,全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可以最大化。
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移动互联网产品与传统电信业务的融合度会越来越高。微信的出现让移动运营商传统的话音收费下降,但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数据流量,我们与运营商的关系应该是双赢。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OTT业务对运营商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反过来看,互联网的很多业务都依托在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上开展,这就是互联网企业的短板。腾讯等渠道商将帮助中国移动开拓未知的新客户,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双赢。
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吴鹰:在新一轮的移动互联浪潮中,需要一个鼓励竞争、鼓励技术创新的环境,否则,谁都不能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受益者。微信实际上也在打造一条技术创新生态链,需要运营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