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微信将向用户收费”的消息,让腾讯与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并逐渐演变为影响数亿网民的公众事件。
经过各相关方纷纷表态,确认微信的基础服务不会直接向民众收费后,相关争论逐渐平息,但它的深远影响却仍在发酵。
在这场持续多日的“骂战”中,数亿网民被卷入其中,工信部、以中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成为“骂战”的靶心。耐人寻味的是,本是一场由企业之间“坐下来谈”的商业利益之争,为何政府率先跳出来直接表态,为什么利益各方挟民意自重,盼望依靠“民意”来取得胜利?
深入分析这场“微信风波”的利益根源,是腾讯、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乃至更多企业之间的利益冲撞与博弈。中国移动希望腾讯支付“占道费”,并以“移动互联网安全”为由隔空喊话,希望引起公众和政府的注意与同情,随即,这一事件迅速升级为“公共事件”。
如果以纯粹的商业目光考量,运营商与腾讯之间的利益纠葛,并不能简单地用“谁对谁错”进行评判,双方所代表的,其实是传统电信业与移动互联网两个行业的集体利益,而微信风波背后所隐藏的,则是在全新产业形势下的游戏规则碰撞与重构。
可以预见,未来在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类似的矛盾还将不断出现并更加激化,直至其中一方甚至双方完成重大的产业变革转型。
这样的事情,完全可以交给市场来解决,但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市场似乎失灵了。
坊间传言,先是中国移动以“公共通讯安全”、“网络运营安全”、“网络犯罪”等为由向腾讯施压,希望“有关部门”介入,以抑制微信快速发展给中移动带来的冲击。但很快,网民的反击与骂声让中移动“睁不开眼睛”。有评论指责,你中移动自己不创新,还以各种理由阻碍创新,试图维护自己的暴利版图。
接着,工信部关于“微信收费”的表态也被卷入另一片骂声,有评论认为,工信部实质是三大运营商的“政府股东”,关于微信要收费的表态直接干预了市场规则。
这一事件的演变过程,让人不禁想起硝烟仍在的“3Q大战”。腾讯与360之间的那场大战,甚至不惜以网民利益相胁迫,终至工信部出面调停,双方才在表面上偃旗息鼓。
类似的事件,为什么不能由企业坐下来谈判?尽管利益格局十分复杂,利益之争日益激烈,但是只要坐下来谈,就可以解决问题,甚至找出共赢之策。可惜的是,我们的企业都太浮躁,都期待靠“各种规则”来解决问题。此为一。
其二,为什么工信部急于表态,是一种政策出台前的“放风”,还是一种“政府老大出面摆平”的惯性思维?工信部的急于表态,容易让公众简单地认为“政府与国企穿一条裤子”,进而使得这一事件无限上纲上线,甚至上升为一场一边倒的骂战。
其三,行业协会或者“产业同盟”在哪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快速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产业群,但是我们仍然遗憾地感觉到,相关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育迟缓。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来解决,关键是要有一个公道的行业协会组织。现在,我们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么多年,移动互联网业界有话语权的行业组织是谁?在哪里?
国民对新一届政府充满期待,是因为这届政府的第一把火,就是烧向自身,向自身开刀,削减自己的权力,并且进一步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微信风波”再向我们敲响警钟,“强势政府”近在眼前,让该交给市场的权力交给市场,似乎还任重而道远。
我们真诚地希望与期待,有关各方能够切实从这次“微信风波”中吸取教训和经验,该市场解决的,就要让市场解决。我们要坚定地相信,企业会充分考虑自己的利益与品牌、责任,最终找出各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巨大的商业机会,会留给创新有为的所有企业,不管是民营,还是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