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警方提醒:微信,只可微微相信!
几名30岁左右的女子,以为通过
微信“摇一摇”,就摇到“富二代”男友。没想到“摇”来的居然是个骗子,被骗了财,更被欺骗了感情。昨天,南京警方发布几起由
微信引发的案件,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微信案件。
“摇一摇”摇出“高富帅”
2012年11月,家住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的女子王某报警,称其可能被一个叫季某的男子给骗了,当年6月至11月,季某先后以各种名义从她手里借走3万余元,尔后忽然玩起了失踪……
原来,王某与季某是在一次偶然使用手机
微信“摇一摇”时认识的,后互相加为好友。季某自称父亲在老家是做土石方工程的大老板,自己是典型的“富二代”,现在江宁某运输公司工作。
见面后,王某被季某高大英俊的外形所吸引,加上季某的“富二代”身份,已经30岁的王某庆幸自己如愿找到了一个“高富帅”。在季某甜蜜的“爱情攻势”下,双方很快陷入热恋。此时,季某提出父亲的工程资金周转出了问题,想筹点钱帮一把,王某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万余元现金交给了季某。此后的数月中,季某又多次以家中出事、甚至父亲车祸身亡等各种借口,先后从王某这里拿走2万余元……
失踪的恋人就在家门口
然而,就在季某称父亲车祸身亡骗取王某最后一笔钱之后,便玩起了失踪,察觉上当的王某于2012年11月报警。此时,王某能提供的只有对方的
微信号。众所周知
微信信息具有虚拟性,警方的调查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
今年3月,江宁区湖熟派出所民警在对辖区私房出租户进行走访时,无意中发现暂住在前山岗村的一名男子也叫季某,与王某的“
微信恋人”同名同姓。是纯属巧合还是另有隐情?民警不动声色,回去之后随即展开深入调查,发现该男子很可能就是诈骗王某的嫌疑人,而其暂住地与王某家仅一街之隔。
民警悄悄通知王某前来辨认。“就是他!”王某看到照片中的男子不禁惊呼出声。她又惊又悔,怎么也没想到,失踪了近四个月的“恋人”竟然就住在“家门口”。
又一个伤心的女人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民警进一步调查发现,与季某同居的女子孙某,竟然也一直被季某蒙骗。
孙某与季某于2011年11月在湖熟一公司打工时认识,谎称夫妻关系不和的季某与离异女子孙某很快就坠入爱河并租房同居,季某同样声称自己是“富二代”,外出打工是为了躲避妻子,寻找真爱。陷入感情漩涡的孙某被季某一次又一次地以父亲工程投资、母亲生病等多种借口先后骗走1.8万余元。
目前,犯罪嫌疑人季某已被警方抓获,等待他的将是法律的惩罚。民警联系季某家人时发现,他的父亲并非什么老板,而是一个靠着种地谋生、白发苍苍的农民。在得知儿子的诈骗行为后,季某的父亲气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恳求民警赶紧将儿子抓起来,好好管一管……
警方提醒
警方分析,此类涉及
微信的案件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成功率高的特点。犯罪分子只要在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上安装“
微信”软件即可通过“微信”就近寻找多个目标,通过简短交流获取受害人信任,进而伺机实施犯罪。因作案者不会留下个人真实身份信息,给案件侦破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面对微信等聊天软件中一些时髦功能引起的犯罪案件,有一些人认为,微信的“摇一摇”等功能本身带有很强的诱导性,会诱发不良交友风气,轻则交到不良朋友,重则被诈骗甚至侵害到人身安全;也有人认为,微信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如果每个人都自尊自爱,就不会发生诈骗、强奸的悲剧,所以不能怪微信”。
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微信等聊天工具的使用,最好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沟通交流的便利性,同时,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开其隐藏的危险性。套用“南京女刑警”一句话——微信,只可微微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