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出席博鳌论坛的中国移动原董事长王建宙表示,
微信等OTT服务导致运营商加大的投资成本远大于在流量方面的收入,使业界再次掀起
微信收费的论调。
“OTT”,即“OverTheTop”的缩写,是源于篮球运动中“过顶传球”的意思,如今是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在
微信之前,QQ、微博等都可以看成是OTT产品。如今,正是这一“过顶传球”搅乱了一池春水。
一直以来,从QQ到搜索、从微博到
微信,在大多数国人眼中,这些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服务是不能收费的。因此,当“收费”二字出现,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舞台上”,工信部、运营商、
微信用户、腾讯、媒体,纷纷出演“生旦净末丑”的各自角色,或欲言又止,或扭扭捏捏,或先惶恐后愤怒,或慷慨为民请命……
微信收不收费?怎么个收法?向谁收?连日来,这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萦绕在大多数国人心头。但国人心存侥幸和期望:倘若
微信能够逼迫竞争对手们从担忧转向对产品和服务的反思和创新,掀起新一波的移动互联网开发热潮,该多好!
真不是钱的问题
世界信息大潮,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一说短信息。这个诞生于1991年的信息产品,在2001年的中国有了新变化。各地移动通信公司成立后,全力拓展各种新业务,短信息是一只不可忽视的“潜力股”。还记得当初两毛钱一条的短信吗?尽管只能用拼音拼写,但我们依然笨拙而热情地写下 “NIZAINA?WOXIANGNI!”“WHEREAREYOU?IMISSYOU!”后来,有了中文输入,有了彩屏,短信费也降成了一毛钱,而且还取消了网间价差。于是,文字短信的逸兴横飞和彩色短信的鲜艳夺目走进人们的生活。当然,移动通信公司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仅今年春节七天假期,山西2000多万移动用户发拜年短信20多亿条,每条一毛钱,运营商获利两亿多人民币。
循着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运营商、服务商顺应信息发展潮流,迎合用户消费行为和心理,不断改进创新和服务,才有了今日短信息的人见人爱、爱不释手。
再说
微信收费。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传统电信增值业务已被冲击得百孔千疮,即使向
微信收费也不能挽回运营商传统电信增值业务的颓势,因为,
微信“之火”,可以燎原。“收费扼杀的不是微信而是中国互联网未来!”诚如斯言!
最后说,真不是钱的问题。和手机短信比,微信不仅功能丰富,而且不花钱,顶多就是上网流量费。在开放的移动互联市场竞争中,微信的成功真实可信,微信如同10多年前的短信。面对挑战,与其以保守垄断思维打压竞争对手,不如加强创新、提高服务、研发新产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记者 齐作权 实习生 王 天
人民喜欢天上的馅饼
第一次听说微信,可追溯到2011年的某个夏夜。何峰同学和建勋同学坐于图书馆的石阶,掏出手机摇了摇。随后,便是我的惊诧了,不愧为神器。到了2012年的5月,第一次听到微信中人的原声,如电话留言一般,颇觉有趣。那时觉得,钟摆的人生中,若有一刻、一丝的趣味,也不易了。
再到今年4月,听说微信要收费了。本来,这一消息于我如同微风吹过,毫无痕迹可言。不用,自无关心的必要。后又听说,用户已达3亿人之多。如此,便不得不关注一下了。
西谚云:没有免费的午餐。翻译过来,就是那句老话:天上不会掉馅饼。微信,依托于互联网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免费使用之时,应该能想到或许有收费之日。为何?微信本就有成本,市场做大之日,服务商和运营商利益不均之时,消费者吃馅饼的好日子就没几天喽。然而,市场和人生的规则依旧无法阻挡人民最为原始朴素的心理:喜欢天上的馅饼,如同那本小说《理智与情感》。
一个新事物,做小了,各方尚可安然相处;若做大了,必然纷争四起。根本所在,利益使然。微信就是这么个东西。不过,大可安慰的是,3亿人的消费群体,太过庞大,已然具有了对“收费”说三道四的话语权。
《人民日报》评论的观点,我高度认可:微信收费,其实是运营商要腾讯交钱,腾讯不想给。是否要让腾讯这样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商分摊运营商的网络成本,已是一个新的世界性难题。记者 张临山
轻松沟通愉悦体验是关键
手机应用软件——微信自2011年推出以来,凭借着免费和便捷等诸多优势,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便获取了3亿手机用户的“芳心”。
集文字通讯、图片分享、语音对讲、“摇一摇”、漂流瓶、视频会话等诸多社交手段于一身的微信,将人们从打字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在满足用户本身对社交、沟通的强烈渴望的同时,也延展了关于沟通宽度与深度的无限可能。在移动互联网中,微信正在建立新的社交形态和规则。
然而近一段时间,随着微信收费事件的愈演愈烈,一场涉及3亿用户的争论持续发酵。尽管目前微信是否收费、如何收费、何时收费仍是一个谜团,但不管结局怎样,相信有不少人会继续追逐、使用微信,因为它改变了大众传统的沟通方式,融入人们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舍不得离开也不愿离开它了。
我就是微信的忠实“粉丝”之一。
第一次接触微信是在2012年,那时新换了一部手机,绿色的logo使我在众多的应用软件中一眼就相中了它。
在使用过程中,微信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着我和我身边很多亲友的通信方式。传统的电子通信无外乎打电话、发信息两种模式,而微信则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语音信息”这种看似像电话留言的新型交流方式作为更简单、快捷的通信手段正在快速地发展。并且,微信有保存聊天记录的功能,这些语音信息可以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也是很多人迷恋微信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亿用户关切的微信到底收不收费,至今尚无答案。不过,对于百姓来说,更好地与智能手机结合、更轻松的沟通和更愉悦的体验是他们选择微信的关键。记者 张毅
微信,招谁惹谁了?
从刚开始觉得有些不方便,到现在觉得很好玩。正当我兴致勃勃地把亲朋好友们一个个都拉进微信圈里的时候,近日,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有关微信收费的消息让我对三大通信运营商的 “心理素质”刮目相看:什么话都好意思说、什么事情都好意思做!
微信,招谁惹谁了?他带给运营商海量的数据消费。因为不论是微信发送方,还是微信接收方,都要用到数据流量。这对于以巨额利润出售数据流量的运营商而言是求之不得,应该偷偷的乐的事情。可是,运营商不仅不感谢微信开发者,反而有意难为,逼其收费。有人不仅要问:三大运营商的脑袋是进了水了,还是被驴踢啦?
其实明眼人都清楚,这是典型的垄断思想在作怪。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内,优秀的企业能够迎接竞争带来的挑战,以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去赢得消费者;反之,那些依靠垄断获取市场的企业,一有竞争压力,便拿出垄断手段、依靠垄断地位去绑架消费者,击倒竞争者。
可是这一次不一样了。因为如果微信真要实行收费,我想绝大多数微信用户会毅然删除微信的,到那时候,运营商在微信收费上获取的利益与网络流量损失相比,恐怕是得不偿失的。
更何况现在是数字时代,即便没有微信,还有米聊,还有微博。这些新兴的信息交流方式都在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通信模式。三大运营商应该认清形势,转变服务思路,把精力放在提升自身功夫上面,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竞争市场上站有一席之地。 记者 辛义生
收费?给个理由,先
就像风起于青萍之末,微信将要收费的消息不知从何开始从哪流出,却渐渐甚嚣尘上,变成用户、媒体、运营商们言论博弈的热门话题。笔者所知道的最新鲜的确切消息,是微信产品团队发布的温馨提示,称关于“微信要收费”的消息是有人恶意造谣,云云。
微信带给用户的乐趣在哪?俯仰即拾的照片,鲜活灵动的文字,言犹在耳的语音……即时的交互方式,是微信的魅力;直播的欢愉、欢畅、欢快,是微信的魔力,整合了QQ、微博等产品优势的微信一下红了。
红了,就有人眼红,用户还没有回过味,就听说要收费了。不是腾讯要收费,欲收费者另有其人,移动是支持者之一。既然要收费,无论是否牵强,都会有理由,关键在于用户是否接受。
有社会舆论已经言辞犀利地指出,收费不得人心,是违背互联网乃至移动用户终端未来发展的一种行径,于情于法都不可能得到支持。既然都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了,微信的收费看来有点难,这也敲打了那些惦记用户口袋的人:都什么年代了,想赚钱请另辟蹊径,别拿没有说服力的理由来堵悠悠众口。
收费?那就给个说的出口的理由,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