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有关
微信收费之争的各种观点中,漏掉了最关键的一点:
微信盈利模式、
微信与运营商收费之争、运营商转型,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解决
微信收费问题的关键,是
微信必须加快商业化。
有关
微信与运营商的那点事,在芦山地震发生后,算是安静了一阵子。但并不意味着这事就这么完了,相反,更大的风暴可能还在酝酿中,之前,各方还只是简单的亮明了自己的态度:
微信团队坚称不会收费,而运营商和主管部门则坚称收费势在必行。尹生预计,真正的角力在赈灾告一段落、5.17电信日到来前(如果不扭转这局势,运营商还能过几个电信日都不一定了),可能又会重新拉开架势。
在这场争执中,从一开始,运营商就因为其垄断形象而成为众矢之的,加上成千上万打算依托
微信挖到自己第一桶金的创业者的利益捆绑,数亿免除了每月很大部分短信和话音通信费的用户的力挺——他们过去已经恨透了运营商的蛮横态度——
微信便占据了道义制高点。但在市场经济中,道义值不了几个钱,如果不考虑对品牌形象的伤害的话,相反,经济利益才是各个经济实体选择自己行为的依据。
作为
微信受益者中的一员,我同样希望微信能继续奉行其免费政策,并希望它在运营商的围剿中茁壮成长。但我知道这不容易,因为它面对的是运营商这个特殊的群体。如果只考虑技术和产品层面,微信颠覆运营商的确是迟早的事——它把原来属于运营商的短信和语音通信收入转移给了我这样的微信用户。
但这是问题真正所在:运营商过去几年投资了几千亿元建3G网络,至今仍然一分钱都没有赚,现在又遭遇微信两头围剿——一方面微信的确对信令资源消耗过大,意味着同样的数据流量收入消耗的运营商资源更多,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免费替代着运营商传统的短信和语音蛋糕。
于是,如果仍然看不到钱途,运营商最终的选择可能是:减缓新网络的建设,对有限资源进行管控(包括对微信的访问进行选择性管控),而这最终将影响到微信的使用体验,一部分用户最终可能又回到传统的短信和语音通信。但代价是,运营商用财务利益牺牲了战略利益,而更多潜在的微信项目也因此受阻胎中或用户的用脚投票中。